当前位置:
  
资讯中心
    
《人民日报》发表李国英部长署名文章: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
来源:人民日报 | 作者:人民日报 | 发布时间: 2022-03-22 | 246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

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。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深入落实“两个坚持、三个转变”防灾减灾救灾理念,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,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,全面构建抵御水旱灾害防线。以流域为单元,构建主要由河道及堤防、水库、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,提高标准、优化布局,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。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,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,提高洪水调蓄能力。实施大江大河大湖干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,加强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,严格河湖行洪空间管控,提高河道泄洪能力。加快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,实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,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。  

二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。坚持全国一盘棋,科学谋划国家水网总体布局,遵循确有需要、生态安全、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,以自然河湖水系、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,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,以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资源调蓄工程为结,加快构建“系统完备、安全可靠,集约高效、绿色智能,循环通畅、调控有序”的国家水网,协同推进省级水网建设,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、供水保障能力、战略储备能力。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,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,打通国家水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 

三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。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,树立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加强河湖生态治理修复,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,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,实施“一河一策”“一湖一策”,维护河湖健康生命,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。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,开展新一轮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持之以恒加快京津冀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。科学配置工程措施、植物措施、耕作措施,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提升水源涵养能力。  

四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。按照“需求牵引、应用至上、数字赋能、提升能力”要求,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为主线,全面推进算据、算法、算力建设,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流域、数字孪生水利工程。针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,构建天、空、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和数字化场景,实现数字孪生流域多维度、多时空尺度的智慧化模拟,建设具有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,支撑科学化精准化决策,实现水安全风险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。  

五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。坚持节水优先、量水而行,全面贯彻“四水四定”原则,推进水资源总量管理、科学配置、全面节约、循环利用,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,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,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,严格节水指标管理,严格生态流量监管和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,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、节水评价。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和用水权交易制度,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,创新完善用水价格形成机制,深入推进水资源税改革,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。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,强化节水定额管理、水效标准监管,推进合同节水管理和节水认证工作,深化农业节水增效、工业节水减排、城镇节水降损,建设节水型社会,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。

  
资讯中心